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4年8月1日,在李玉玲老师的带领下,“延”学知新延安精神学习教育“返家乡”第三实践团成员怀揣着“追忆来时峥嵘岁月、共观圣地崭新风貌”的信念,如同革命年代的万千青年一样,踏上这片庄严的土地——延安。




圣地溯源,追寻红根。实践团在延安的足迹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始。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的见证者,革命精神的传承地。这里陈列革命年代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与新时代的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技术交相辉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程,揭开了那段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跟随着展厅的引导和指导教师的讲解,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先烈的足迹,走过延安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历史与现实在此刻重叠,复兴的使命再次被激发起来。




活动当天,我校实践团遇到了烟台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为了更好地提升本次社会实践成效,两校实践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休息间中围绕本次社会实践规划、延安红色资源共享以及活动开展中好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双方希望后期在“大思政课”建设上有更多交流合作。




本次实践活动给实践团成员们上了一堂真实鲜活、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返家乡”第三实践团成员们在英雄事迹的鼓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将不负时代所托,弘扬延安精神,做奋发有为的新青年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多少人都曾感叹:“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8月2日,“延”学知新延安精神学习教育实践团怀着崇敬与向往之情踏上前往宝塔山的征程。此次活动旨在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基因。

延安宝塔是进步青年的精神坐标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铭记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光辉历程。实践团成员在宝塔山下,聆听了专业讲解员生动详实的介绍,重温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产、生活、战斗的情景,仿佛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浴血奋战的革命斗志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

参观结束后,在宝塔山前实践团志愿者赵美慧和白欣怡朗诵了贺敬之的《回延安》,追忆延安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情景。随后,指导教师李玉玲带领全体实践团志愿者面向党旗进行庄严宣誓,他们以铮铮誓言表达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决心。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使实践团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更是使实践团成员们在回望先辈们过往的奋斗路中汲取能量,坚定信心,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延安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们勇往直前,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随着参观活动的圆满结束,宝塔山又归于宁静,但其蕴含的延安精神,却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每个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新时代的青年们必将坚持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走好新征程,不负韶华。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延安精神,厚植新一代青年学子的红色历史文化情怀。8月3日,我校“延”学知新延安精神学习教育实践团怀揣着敬畏与激动的心情瞻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

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通过文物、照片、场景、雕塑、油画、国画、应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展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全面展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创建规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奋斗历史,及其在领导边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中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走进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建筑宏伟的展馆外立面装饰着红色革命标志、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力量。展馆内陈列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一件件意义非凡的文物,在讲解员引人入胜地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光,与历史对望,深刻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党的智慧与勇气,受到了思想洗礼、党性淬炼,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信心。




此次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壮大的革命历程,也使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本次参观学习可谓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为实践团成员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未来,实践团成员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勇作担当时代大任新人。8月4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延”学知新延安精神学习教育实践团走进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延安大学校史馆,探访高校,共话来路。


实践团志愿者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办,1937年校址由瓦窑堡迁至延安,并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学校创办以来共培养十多万名抗日干部。走进纪念馆,由长安大学志愿者惠延伟为我校实践团讲解了馆中陈列的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物品,生动地展现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惠延伟同学还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们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学习战斗,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红色故事,使实践团成员们身临其境,感触非凡,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老革命家的崇高爱国精神。


走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后,我校实践团成员联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走进了延安大学这座庄严的学府。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恢弘的图书馆,仿照延安窑洞而建造的图书馆显得古朴又肃穆,在静静诉说那段历史。在指导教师和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校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深入了解了延安大学建校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的不平凡的历程。随后我校实践团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就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加强合作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接受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


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悟延安精神,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时代符号,在当代也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团成员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核稿:李飞;来源:“返家乡”第三实践团“延”学知新延安精神学习教育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