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工作:
在2023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报名并成功参与绿色长征、圆梦工程等专项活动,制作宣传页一份,确定课表采买物资教具,线上平台运营,联系对接实践地点,“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正式成立,与北京师范大学“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确认合作关系;又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确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柞水县生态环保支教工作。

精诚合作:
与北京师范大学“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五次合作调研,分别为柞水县档案馆,水利局,环保局等查询资料,两次下河道实地调研,一次合作问卷调查。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两次实践调研,具体分为金米村问卷调查与河道实地调研,主要了解柞水县生态环境的情况,召开三校圆桌会议对暑期三下乡工作做进一步安排。

外出调研:
“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外出四次分发问卷调查,凤凰古镇调研,四次下到河道进行实践调研捡拾垃圾,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情况,为柞水县生态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为柞水县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表率。

企业参观:
“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走访金米村木耳展馆,光伏发电基地,木耳加工厂,当地服装厂等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柞水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让朴实的柞水人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拼搏的汗水在沿途种下了一株株茂盛且挺拔的“大树”

环保支教行动:
为了更好地在柞水县小岭镇九年制学校开展支教准备工作,“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开展准备揭牌仪式,图书室整理,绘画黑板报,绿色种植,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联合组织了家长见面会,来保障支教工作顺利开展。
在支教过程中,“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的所有成员做了特别充足的准备。
队长罗晟堃准备了红色故事、垃圾分类、环保涂鸦课等课程。队员王朵准备了卫生与保健、纸浆画、超轻粘土等课程。
队员宁靖萱准备了节约用水、乒乓球、中国结等课程。
队员白世婷准备了中华传统文化、变废为宝、钢琴等课程。
队员韩梦笛准备了航模、环保对环境的影响等课程。
队员张森茂准备了英语课、篮球课、卫生知识讲堂等课程。
队员邓浩轩准备了环保知识宣传、国学经典诵读,五子棋等课程。
队员吕婉玉准备了环保,舞蹈,礼仪等课程。
“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队员王一安开展儿童教育心理课程。
与队长徐子越开展家庭教育、阶层流动与社会资本——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分析家长讲座。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手工、书法、音乐等课程。“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的全体成员组织了庄严而伟大的升国旗仪式,希望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带来不一样的颜色,让孩子们可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当支教最后一天结束时,“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的全体成员组织了汇报演出,演出上支教队邀请校方代表以及村委会代表讲话,给孩子们准备奖状与礼品鼓励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孩子们都积极热情地上台演出自己准备的节目,有舞台,有歌曲,有相声,有话剧……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最后的快乐之中,最后全体志愿者诵读《志愿者之歌》勉励自己,在以后的生活里传递爱心与责任,牢记志愿者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邀请家长与同学们在横幅上签字,“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组织孩子们打扫教室至此演出完美落幕。孩子们手写感谢信为了感谢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
爱在家访:

为了更好更快速的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情况,“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开展了六次家访对班里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并在走时赠送礼品,并嘱咐他们认真学习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现状,为柞水县振兴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走访当地幼儿园,送去手工材料和精美小礼品,并带领孩子们制作手工玩游戏。
会议总结:

为了更好在此次实践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工作,“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开展一次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四次临时党支部会议、五次实践总结会议,会议上大家认真总结工作,确保在实践中顺利开展工作。
返程结束:

为了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在柞水县开展生态环保支教工作,“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队长罗晟堃与“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绿色长征”第四小队队长徐子越互换队服以此纪念此次活动的完美配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工作完美结束,大家在来时火车站边上的便利店与老板合影留念,“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踏上了返程的道路。
“青烛”有话说:
“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此次三下乡工作完美收官,大家对于此次实践活动感慨颇多。
指导老师说: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让山区的孩子眼里有了光,这便是我们支教的意义所在吧。
队长罗晟堃说:其实支教的这个想法早在去年九月,已经与指导老师祝红艳协商过,大家非常默契的一致同意。再到今年五月三下乡活动的预通知发布,祝老师与我第一时间联系,但当时的我因为专升本以及实习等等原因,一直在纠结与衡量。虽然昔日好友都选择奔赴未来的道路,但我还是坚定的选择,去,必须去。去完成的年少时,早该完成的梦想,去开出一朵灿烂的花。宛如鲜衣怒马的少年孤身一人踏上征途,身后是朋友与老师们的鼓励。前方是那充满未知与理想的远方。
未来的道路上要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去勇敢面对所有未知的一切!一转眼15天的实践稍纵即逝,此时回想起离开的那天清晨,祝老师开车将我们一行人送达火车站。在那里,我们与火车站旁小卖部的爷爷奶奶合影留念。宛如来的第一天那样,但眼里似乎更多了些泪水。坐上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洞,仿佛两条交错的时空自此分离平行向前进,我将要面对我的生活去了。自此一别,好像分离的不是我与队员们,也不是我与孩子们的情谊,而是挥手告别我的青春。很开心,在19岁的夏天能遇见你们,青春的故事未完待续…
副队长邓浩轩说: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有如此感触,没有参与过,就不会如此流连忘返,因为感受,所以感动。因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我们聚到了一起,只为了有一天理想实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下乡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活动中我交到了知心的朋友,认识到那么多可爱的小朋友。队员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都用欢声笑语来带过,短短15天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般从指间溜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依然在耳边回响,大家一起放声歌唱红歌是那么的,难以忘怀。每天早上6:00我们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行程,直到晚上12:00才能进入休息时间。这是难以想象的,但这确实是我们三下乡的生活。无论是群山环绕的巍峨、娟娟小溪的清澈,亦或是乡土人情的朴素,让我对大山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对蓝天白云多的那一份憧憬。同时通过这次实践,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新的定位,对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可谓是收获满满。在这15天里团队的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奋斗在一起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很喜欢这样的团体活动,在期间发生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也能发现跟平时比起来不一样的她,15天不长,但在我的生命中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页,通过这次下乡,我更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正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微笑的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更得懂得保持一颗理智的心,面对挫折和困难。三下乡,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宣传员白世婷说: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慨颇多,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内心十分坎坷不安,对自己产生疑问害怕自己能否胜任老师与队长的这份信任,害怕给大家拖后腿。慢慢当工作逐渐开展,自己的状态还是没有调整过来,幸亏有这个温暖的团队,大家慢慢开导我,让我逐渐找回自信,工作慢慢得心应手,我也感受到了支教的魅力所在,当看到同学们扬起笑容的脸庞时,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很开心参加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遇到优秀的团队,结识了许多能力卓越的朋友,让我收获很多成长巨大。感恩每一次相遇,我们明年见。
教导主任王朵说:盛夏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我们这群热情洋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投身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以志愿者精神,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力量。短暂的时间,我们完成了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结下了珍贵的友谊,感悟到成长的经验。
在三下乡活动中,能让我有机会深入农村,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孩子们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我们还参与了各种志愿服务,如捡垃圾志愿活动、做饭、养绿植等,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三下乡活动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支教和环保志愿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孩子和农村居民的重要性。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的日子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收获却是不尽的,一场下乡“旅行”,让我们受益匪浅,课本外的知识是独特魅力的,我们传递着志愿者的精神,却又从中获得毕生难忘的回忆和所得。愿我们携手共筑美好的未来,以爱为桥,让志愿者精神照亮每一个角落!
摄影师韩梦迪说:一连十多天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感悟颇多,故做以小记。
抛开小朋友的家庭不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政策真好,无论各个方面,教育、住房、扶贫。记得家访时去的一户人家,两室一厅的房子,国家只收取了一万元便可以买下房子,房间整洁宽敞,使我不得不赞叹党和国家政策的伟大。在金米村,政府通过采取“借棚还耳、借贷还耳”等方式,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贷还耳”协议,村集体经济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让缺少启动资金的贫困户也能参与其中,每户贫困户都被吸纳进木耳产业,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效益。
十五天的下乡之旅太短使人忘却时间,小朋友的笑脸太快使人记不清他们的脸,我一直不理解教育的意义,直到现在我知道了,或许看过世界有多大后,再去作出自由的选择,同时学会自我调适与自我治愈。对他人,怀有对差异性的包容和尊重。
门面担当张森茂说:十五天时间如白驹过隙划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带来给我的巨大影响并没有结束。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学校操场处于施工状态,所以不能更好去体验有专业场地和篮球架,我改变了上课思路。在一系列讲解完后,发现还是很多同学在运球姿势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把双脚站的比肩膀再宽一点,运球时不要含着胸托着背去运球,在经过细心的教导后,慢慢大家都有了进步,这种感觉让我前所未有过,这一刻我好像感受到了支教的魅力。
总之,三下乡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学到从课程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切身经历了社会交往的过程,感受了其中的快乐和忧伤,感谢这次三下乡,给了我一个发展锻炼自我的平台。
舞蹈担当吕婉玉说: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参与了此次支教行动。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心中满是憧憬与期待,当授牌仪式正式结束时,我们的支教生活也就此开始了。记得第一次进班,我是那样的紧张,一双双眼睛充满着懵懂与期待,好奇的打量着台上自我介绍的我们。我深知往后的十四天将与他们共同度过,却内心充满着忐忑,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一位合格的老师。
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次家访活动。在路上我们举着队旗欢声笑语,夕阳与崇山峻岭交相辉映,溪水的流动声清澈入耳,一切显得那么美满和谐。踏入房门,家中的老奶奶见客急忙端出所有凳子,孩子也懂事般拿出一次性纸杯给我们到“雪碧”,出于支教的原则,我们拒绝了好意。在阳台的地板上堆积了一米多高的柴火,房间最中间是老式的火炉。坐下来与奶奶相互问候,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指导老师与大家面带笑容语气和善,在问到家庭情况的时候,大家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气氛突如其来的凝固让客厅颇为安静,大家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奶奶的声音不大,我的位置并不能全部听见,从大家的神色变化我大概也明白了。“孩子从小就没有父母,妈妈父母离异,爸爸也在离异后不久后去世,一直是我们拉扯大的。”奶奶的语气平和,没有波动 ,孩子也是面无表情,呆呆的坐在那里。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在眼里打转,或许我从小到大都是从新闻中了解到别人的苦难,而听他们亲口诉说,那种触动是千倍万倍的。后来才知道,那一桶“雪碧”是孩子知道我们要来问奶奶要钱买的,在他看来,那是能招待我们最好的东西了。
或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吧,山区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支教获得了看外面世界的窗。
体力担当宁靖萱说:初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穿上初次穿上那印有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的衣服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我的心里异常兴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当“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目的地——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初入小岭镇黄金中学,就与小岭镇黄九年制校长进行了对接,校长表示,非常欢迎“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我来到柞水县小岭镇,为自己的生态环保,以及爱心支教,共享中国梦的工作做出一份贡献。支教队进入课堂给孩子讲述保护环境的知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了解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效地保护环境以及预防环境质量恶化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此次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使我们认识了自我,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总之,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成才,刻不容缓的“走出去,到农村、工厂、社区去”,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在活动中提升自我。
最后的最后,千言万语只有感谢!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感谢实践地的鼎力相助以及非常荣幸与北京师范大学观察团的珠联璧合。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我们“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用实际行动去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以环保为主题,支教为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教孩子们,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懂得志愿服务精神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青春的故事仍在继续,希望所教给这些孩子们的这些能在他们即将到来的青春里继续传递下去。
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这句口号:绿水青山烛火光,金山银山少年郎!
(来源:“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